我院编制床位1000张,涵盖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儿科、老年、康复、全科等29个病区,部分科室(如康复医学科、神经内科、骨科等)患者住院周期长、陪护需求高,我院家属雇请的私陪人员近100人,临床科室对医疗护理员的需求也有近150人,普遍对陪护和外勤服务需求迫切。 一、当前存在以下问题: (一)经济压力大:私陪日均费用超250元,普通家庭难以承担; (二)管理隐患多:自聘护工专业水平参差不齐,****点击查看医院管理,导致病房拥挤、交叉感染风险上升; (三)护理**紧张:护士人力不足,家属与护工缺乏专业护理知识,频繁依赖护士处理基础问题,加剧工作负荷。 二、项目综合优势 患者层面:提供24小时规范化护理,降低感染风险,减轻家属身心负担; 医院层面:优化病区管理,释放护理人力聚焦专科服务,提升品牌影响力; 社会层面: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,缓解“一人住院,全家受累”的社会矛盾。 三、实施方案 (一)**模式 通过公开招标遴选一家具备资质的第三方陪护机构,由其派驻经标准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,医院负责全程监管。 第三方机构资质: (1)陪护服务机构必须是在中华人民**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,具备法人资格,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。 (2)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、行业规章制度,具有良好的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,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。 (3)信用记录良好,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、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、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等。 (4)无重大违规违法记录,包括医疗事故、违规行为和因陪护服务管理而导致的意外伤害、死亡案例等。 (5)按照《中华人民**国劳动合同法》的规定与医疗护理员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。 (6)****点击查看服务所必需的工作机制、流程、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。 (7****点击查看医院**经验。配备“互联网+照护服务平台”,实现护理员定位、服务记录、满意度调查等信息化管理。 2.人员要求:医疗护理员需持《医疗护理员培训合格证》上岗,年龄18-55岁,无传染病史、无刑事犯罪记录。管理****点击查看医院陪护管理经验的人员,负责全院服务调度与质量把控。 (二)服务内容与标准 依据医疗护理员管理规范及《医疗护理员服务质量评价规范》(TGXAS 922-2024)等制定管理要求及服务标准,服务涵盖:生活照护(饮食、清洁等);基本医疗协助(体征监测、用药提醒等); 心理支持与康复训练(功能锻炼、情绪疏导)等等。 主要是: 1.陪护服务(患者自愿选择): (1)基础照护:根据患者情况按三级照护、二级照护、一级照护不同等级实施照护;(含外勤服务:涵盖标本送检、报告单领取、患者陪检、转科护送等,保障24小时响应,协助护士完成非技术性工作。) (2)免陪照护:一对一、一对多班组制(一对二、一对三)、产科套餐等; (3)单项增值服务:洗头、剪头发、陪仓治疗等; 2.智能共享陪人床及轮椅(患者自愿选择) (三)收费与运营机制 1. 坚持“知情自愿”原则,双方协商议价,按市场调节价公示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;采用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及班组制等灵活模式,确保费用较私陪降低; 2. 2.第三方机构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,通过陪护服务收益覆盖人力、耗材及管理成本;服务范围覆盖全院住院科室。 (四)试点科室与推进计划 首批试点科室:优先在老年医学科、全科医学科设置3-5间“无陪护病房”;后续根据需要稳步推进。 (五)质量保障措施 多部门协同管理:由分管院长负责,护理部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,医务部、后勤部配合,落实监管职责,定期督查服务质量和安全; 第三方考核机制:要求**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,每月提交服务报告,并与考核挂钩; 动态优化机制:建立患者、家属及医护三方反馈渠道,每季度召开评估会议,持续改进服务流程。 四、预期成效与风险评估 1. 预期成效 试点科室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5%以上; 护士非技术性工作负荷减少30%,专科护理质量显著提高。 2. 风险防控 服务纠纷:明确合同条款,要求第三方机构投保责任险; 人员流失:约定最低在岗人数,建立备用人员库; 舆情管理:制定应急预案,及时回应患者及家属诉求。 3.服务报价方案 提交辅助护理服务及报价****点击查看保障部 |